2年3產期飼養管理技術,有效提升種鵝產能
- 發布日期
- 114年08月07日
鵝是季節性繁殖的家禽,臺灣種鵝的產蛋期多集中於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4月之間,如在生產季節鵝隻供過於求會導致價格下跌,但非產蛋期時則鵝價提高,價格相差有數倍之多。為提升種鵝繁殖效率,農業部畜產試驗所(以下略稱畜試所)研發白羅曼種鵝「2年3產期」飼養管理技術,透過控制光照時數、精準飼養配方與調整鵝舍環境條件,誘導種鵝於非繁殖季節也可以產蛋,並且在2年內完成3次產蛋期,試驗結果顯示,每隻種鵝年產蛋數平均可達84顆,較傳統2年2產期提升約30%,有效強化種鵝生產力,也增加飼養業者的收益。 畜試所研究人員指出,臺灣飼養的鵝隻主要為白羅曼鵝及華鵝,其中白羅曼鵝占 97% 以上,鵝為短日照生殖動物,光照週期對母鵝的產蛋有非常顯著的影響,利用光照調整鵝的產期除了可調節市場的供需外還可獲得較高的利潤。臺灣位於亞熱帶地區,光照變化較溫帶地區幅度小,較難誘導種鵝進行1年2產期,為突破限制,畜試所開發「2年3產期」飼養管理技術,導入鵝舍環控機制,模擬適合種鵝繁殖的光照條件,設定「產蛋4個月、休產4個月」的管理模式,使種鵝穩定繁殖,搭配水簾式環控鵝舍及種鵝飼糧設計,提升產蛋表現。 目前該技術已進入推廣與技術移轉階段,藉由光照調節結合智慧農業設備與自動化監控協助業者提升管理效率,打造穩定高效的肉鵝生產體系,為臺灣鵝產業注入創新動能。
圖1. 水簾環控種鵝舍飼養狀況。 圖2.經過調節2年3產期產蛋數比2產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