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期別
- 1998-031-3-0263-0272
- 作者
- 呂明宗、陳嘉昇、王紓愍、成游貴
- 關鍵字
- 優勢草種、結縷草、鐵線草、鹽地鼠尾粟。
- 摘要
- 澎湖四個主島(馬公、中屯、白沙、西嶼)中,在海濱、內陸草原或廢耕地常成大片群落的禾草有結縷草、鐵線草、鹽地鼠尾粟、狗尾草、孟仁草、白茅及藍莖草等。路邊及廢耕地混生之禾草有狼尾草、五節芒、蒺藜草、天竺草、龍爪茅、馬唐、星草與牛筋草等,爬拉、舖地黍亦有局部的分布。草本之豆科植物較常見的有分布於濱海砂地之濱刀豆,以及在草原中與禾本科混生之小葉括根及小葉鍊夾豆等。主要草種中,結縷草在海濱、沙地及乾旱鹽份地常形成獨佔之群落;公路邊、村落附近低地及土壤潮濕之處則有較多鐵線草;鼠尾粟族群較為零星,主要分布在海邊,內陸濕地也偶見純植草地,但群落規模較小。本研究並於鐵線草、結縷草、鹽地鼠尾粟佔優勢的 20 個地點取得 39 個樣品,種植於澎湖種畜繁殖中心,調查葉部特性,並以 RAPD 環帶估算樣品間遺傳距離。結縷草樣品間的平均遺傳距離達 45.1%,鐵線草為 42.8%、鹽地鼠尾粟為 39.8%,顯示澎湖地區鐵線草、結縷草及鹽地鼠尾粟的遺傳資源均極豐厚。本地區地理及氣候特殊,休閒牧業及綠化草種之選擇,應自本地草種開始,而其豐富之遺傳資源,提高本途徑之可行性。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