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期別
- 2000-033-1-0037-0047
- 作者
- 黃鈺嘉、張秀鑾、林德育、廖仁寶、陳若菁、吳松鎮、楊德威、黃金山、曾青雲、蕭宗法、劉秀洲、劉振發、吳明哲
- 關鍵字
- 乳牛、牛淋巴球黏力缺失症、聚合?連鎖反應。
- 摘要
- 乳牛遺傳缺陷CD-18突變基因是引起牛淋巴球黏力缺失症 (Bovine Leu ko cyte Adhesion Deficiency, BLAD) 的隱性基因。CD-18突變點是第383個核酸由 A(腺嘌呤) 突變為G(鳥糞嘌呤),致遺傳轉譯時胺基酸由甘胺酸取代天門冬酸。台灣的生產用乳牛品種為荷蘭乳牛,自1997年7月起至1998年10月止共檢測了五個民間牧場的1387 頭牛隻(北部兩場及南部三場),與北部與東部地區參與DHI 計畫各牧場的71頭自留小公牛。牛隻的核內DNA萃取自全血血樣。全部 1458頭牛隻中共測出98頭 (6.7%) 雜合型 (BL) 與 1360頭正常型牛隻 (TL)。71 頭自留小公牛中共檢測出6頭雜合型小公牛 (8.5%),而來自五個場的1387頭牛隻共測出92頭雜合型(6.6%)。這五個場的雜合型牛之頻率分別為 2.9% (3/103),5.4% (19/350),5.5% (7/127),5.6% (5/89)與8.1% (58/718)。本研究調查樣本中未存在有病型 (BLAD)個體,依本研究的數據可估計現階段台灣牛群中,淋巴球黏力缺失症的雜合性個體 (BL) 的頻率仍在 5% 以上。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