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期別
- 2023-56-2-128-137
- 作者
- 鍾萍、李姿蓉
- 關鍵字
- 芻料利用、豆科芻料、大豆
- 摘要
- 國內已選育多種優良的禾本科牧草,但受限於地理環境與氣候因素,苜蓿等優質的豆科芻料不易在臺灣生產,因此國內豆科芻料大多依賴進口,使得酪農芻料成本居高不下,發展國產豆科作物作為替代性之豆科牧草,為降低酪農生產成本的重要課題。本試驗將國內自行選育之子實用大豆臺南3 號及綠肥大豆臺南4 號,進行春作及秋作之芻料利用評估,並以苜蓿中東品系為對照品種,調查不同生長日數春作60、90 及120 日,秋作60 及90 日之產量、農藝性狀及芻料品質。結果顯示大豆臺南3 號在春作90 天及120 天的乾物產量與粗蛋白質含量相近,且水溶性碳水化合物、中洗纖維及酸洗纖維含量以春作90 天最佳,另在秋作,其60 天仍為營養生長期尚未結莢,非適合作為芻料利用的收穫階段,且90 天的豆莢占全株乾重比例高,建議大豆臺南3 號在春作及秋作皆以90 天收穫為宜;大豆臺南4 號在春作120 天及秋作90 天,其乾物產量及豆莢占全株乾重比例表現較佳,可提供較高的單位面積蛋白質產量,建議大豆臺南4 號分別在春作120 天及秋作90 天收穫為宜。本試驗顯示大豆臺南3 號及4 號可提供作為國產豆科芻料來源之一,有望降低對進口豆科芻料的依賴,並穩定國產芻料的供應。
回頂部